早在春秋时期,孔子就开始提倡忠君的观念,又经由后世大儒的深入阐释和历代君王的大力推广,文人武士将忠君爱国的思想厚植于心,并逐渐拔高至中华文化的至尊地位。相对应的,能够为君为国而死的大臣,就会受到更多人的尊敬。而一国灭一主薨后就另投他主,则是会遭人攻讦批驳的行为。
五代十国是继春秋战国和五胡乱华后,第三个政权更迭频繁、民族融合紧密的时代。在五代十国的短短几十年中,共有五个中原政权,各个地方又有十个地方割裂的政权。除了汉族,也不乏契丹族、沙陀族等少数民族势力乱入,各个小国间相互攻伐吞并,安定,从来就不属于这样的乱世。当时,有一名臣冯道,他先后经历了四朝十位帝王,期间还仕于契丹,是后世“不忠”的典范。但是几番易主的冯道却官运亨达,一路高升,长期身居高位。
冯道出生于亡唐前二十五年,他的童年和青年都在唐王朝最后的压抑和黑暗中度过。冯道的家庭较为开明,重视儒学,也不耻农商。在这样的家庭长大,冯道虽清贫,但是行端言正,上进好学,可谓惨绿少年。刚刚学有所成的冯道,正好投入到乱世的无限机遇中去。
冯道官场“不倒翁”的别号,可不是他溜须拍马求来的。入仕为官后的冯道保持了自己少年时的正直耿介,长期的清贫生活也让他养成了简朴务实的生活作风,再加上冯道体恤民情、厚待乡里,很快,冯道便名声在外。至后唐明宗时,冯道就官至宰相的高位,他的文辞和德行受到了满朝陈工的一致赞誉。
后晋太祖、后汉隐帝、后周太祖等多位君王都对冯道礼遇有加,十分倚重。自发迹以来,冯道在如此乱世中,意外的走得平稳顺遂。冯道在忠君与爱国之间、正直与圆滑之间,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。千古流芳的丰功伟绩,冯道似乎一件也没有做过。但是,我们不能否认,在冯道数十年的政治生涯中,他始终是宽厚仁爱的,对于平头百姓的态度让人心生敬意。
可能是推己及人,冯道给众多有才能的寒门子弟提供了升迁的机会,他貌似站得很高,但其实一直贴近这片土地。
奇怪的是,那些对冯道万分器重、有知遇之恩的君主中,并没有谁可以得到冯道唯一的忠心。冯道对他们每一个都是诚心翊戴,可是旧主一死,冯道没有表现的悲痛,反而会立刻领百官受降。
生前的冯道很少受人非议,他是这五代乱世中最受人敬重的圣者,身后则被大加批驳,唾骂千年,以忠义廉耻责难。人们更容易接受誓死不降、只忠一君的英烈,惯于看染血的悲剧,爱讴歌壮烈的死亡。活着明明是件再好不过的事了,但它很可能饱蘸着无奈的忍气吞声,站到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另一边。
可是,“妥协”不是看你放弃了什么,而是看你坚持了什么。冯道放弃了忠君,可也坚守了一生的少年心性。
欢迎光临 (http://ftp.zasq.com/) | Powered by Discuz! X3.2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