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 《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》日常词语里的那些风物人情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cooldaddy    时间: 2019-5-17 07:40
标题: 《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》日常词语里的那些风物人情
文化《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》 许晖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

“哄堂大笑”“无它”“高足”……这些日常我们司空见惯的词语,你在说它们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它们是怎么来的?它们原本的意思是什么?和现在的意思有差别吗?
那么告诉你,答案还真的会出乎你的意料。比如,“哄堂大笑”不是形容一种场景,而是出自一项有趣的制度,“高足”原指驿传制度中的骏马,“无它”原来是古人相见的问候语……
如果追根溯源,你会发现很多出其不意的故事。在历史严肃的面孔下,有多少有趣的风俗被人遗忘,它们又在多大程度上能被还原?《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》以举重若轻的笔法,写我们生活里耳熟能详的词语,在轻松起步的阅读中,不经意地走向历史的深度;而100幅与词汇既相关又参差互补的图画,仿佛支撑起一座纸上美术馆,让人流连于审美之旅中,感受绵密的历史质地和人情风物变迁。
比如,“无它”一词,今天更多地写作“无他。多用于书面语,意思是“没有别的”,或者表示没有二心,专一。但是在古代,这个“它”字可是大有讲究的。
《说文解字》:“它,虫也。从虫而长,象冤曲垂尾形。上古草居患它,故相问无它乎。” “它”就是“蛇”的本字。上古时期,人们或穴居或草居,蛇多为患,因此人们见面时,总是会心有余悸地来上一句:“无它乎?”
这有点像后来的问候语“别来无恙?”。上古时期,“恙”也是一种常见的疾患。《易传》中记载:“上古之世,草居露宿。多被此毒。恙,噬人虫也,善入人腹,食人心,人每患苦之,故俗相劳问者云无恙,非为病也。”按照这种说法,“恙”是一种在草丛中聚居的虫子,而且“善食人心”。所以,根本不是现在所理解的小病小患。
在本书里,我们会发现,古代学者对于“恙”共有三种观点:或为虫,或为忧,或为兽。“别来无恙?”跟“无它乎?”的问候,在关心中还有些胆战心惊、心有戚戚之感。毕竟,在上古,生存安全是第一要义。而后来随着历史的推进,问候语如见面时“吃了吗?”和线上的“在吗”都是时代的反映。
一个一个词读下来,让人或醍醐灌顶或抚掌大笑。这些富于趣味的日常用语,连语文老师都未必知道的来龙去脉、历史掌故,串起一幅幅活色生香的风俗画卷,让我们在获得趣味的同时也饱览古代历史文化知识,值得回味。






欢迎光临 (http://ftp.zasq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