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查看: 205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收起左侧

[图文并茂] 探村浙江天台 九遮古村,清溪随峰连转,石桥别致平跨

[复制链接]

 成长值: 31720

灰金v1_05灰铜v1_05蓝银v1_05绿金v1_01绿金v3_05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铜v1_05紫银v2_05紫银v1_01
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 楼主| 发表于 2019-3-3 14:46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浙江天台,九遮古村。
村落位于天台县西南,属街头镇,由桐桥、东江、明堂等自然村组成,地处九遮山腹地,村庄依山傍水,一峰一景,被誉为“九遮秀谷”。
这里是何氏族人聚居之地。宋加祐年间,何氏先人何郭弃官隐居,来到这里繁衍生息。亚父庙、牮桥是这里最有特色的建筑。九遮山牮桥群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。“范增庙会”被列入台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


-九遮村
九遮山在天台的西南边,三面环山,一条溪水在蜿蜒的山谷弯曲绕行,峰回水转,一回一景,有九回,故称“九遮山”。九遮村依山傍水,山峰耸峙,溪水潺潺,景景相连。
北宋嘉祐年间(1056-1064),一位名叫“何郭”的剌史来到九遮山,而后举家从东阳灵头迁徙至此。他就是何氏族人在九遮山的始祖。《遮山何氏重修宗谱》记载:“郭公,字尚创,号信之,生于太平兴国二年(976)八月十六日,卒于天圣三十七年(1060)九月初三,任宜兴剌史,挈子弟游天台,留恋丽岩卜居二十四都遮山居焉。”
始祖何郭的事迹只能在宗谱中找到些许的痕迹,而能见证的有东江村南面的两株古榧树。一株树龄为1600年,称之“晋榧”,一株树龄为1200年,称之“宋榧”。历经千年风雨,这两株古榧树仍然躯干挺拔,枝繁叶茂,每年还结出上百斤的香榧。




-何氏宗祠正厅

如今桐桥、东江、明堂三个自然村均为何氏族人聚居之地。三个村先后建起何氏宗祠。桐桥村的宗祠在1987年进行了改建。东江村的宗祠建于民国初期,而明堂村的宗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(1890),坐北朝南,正厅为三开间,供奉七位何氏先祖的彩色塑像,中间悬挂着“翰林”匾额。厅里还保存一块始建时竖立的“尊祖敬宗”碑。两边厢房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。如今这里是“九遮乡村记忆馆”。正厅陈列着家谱,墙上悬挂着何氏名人像,称之“何氏名人馆”;左厢房是“农耕器具馆”,右厢房是“村史馆”。2013年九遮村被列为“浙江省首批乡村记忆示范基地”。




-亚父庙

在桐桥村村北有一座庙,人们叫它“亚父庙”,或称“仙皇佛殿”。亚父,就是帮助西楚霸王项羽打天下的范增。相传,公元前二世纪,在这僻静的山涧小径上,出现了一位银髯飘拂的陌生老者。在后来的传说中,这位老者就是西楚霸王项羽的亚父范曾。西楚霸王在乌江自刎而亡之后,老者也消失了。如今亚父庙的后山有一山洞,名曰“望楚洞”,只是后人的美好想象罢了。
明代传灯大师的《天台山方外志》中对“亚父仙王”就有这样的记载:“旧志,有神夕自海乘石船至,土人闻如千骑之声,黎明视之,见石船在山腰,有石帽覆一铜像,遂立祠祀之祈祷,甚灵验。庙在县西南八十里三十三都。”
亚父庙始建于周显德四年(947年),如今在庙里立有一块清同治九年的石碑,碑上字迹斑驳,可依稀辨认出:“亚父大圣,项王礼导师傅临台西而隐遮山,于周显德四年采石而宫,……。”
宋嘉祐年间,何氏始祖何郭捐资修建亚父庙,塑亚父像,尊为“仙皇佛祖”。明洪武年间(1368-1398)遭受火灾。明崇祯三年(1630)又复建庙塑像。清乾隆四十年(1775)庙宇重修,同时还建了四间庙房。清光绪十三年(1887)重又加修,九遮山村民将田产捐给“亚父庙”,庙里也有了住持。清光绪九年(1883)在溪对岸建戏台一座、厢房数间。




-亚父庙砖雕

亚父庙,硬山式建筑,三开间,宽有12米,高约六米,深约九米,坐西朝东。高大殿宇显示出伟岸的气宇,有人称“亚父庙”,民间称为“仙皇佛殿”。殿中供奉的是一尊高大的“仙皇佛祖”,也就是亚父范曾的彩塑像,神态庄重而飘逸。殿前是一方不大的庭院,院中竖立着一座烛架,每日,这里香火萦绕。




-三盘铳

每年农历二月十四日,相传是范曾诞辰之日。这一日,山民们会像过节一般,穿鲜戴新,从四面八方涌到庙前,举行声势浩大的“范增庙会”。亚父庙红灯高挂,彩旗招展。一大早,村民们把范增像请出来,途经的九遮山10多个村,迎会队伍举旗竖牌,放三盘铳,舞狮子,奏吹打乐,唱莲子行。每行到三岔路口或村头,当地百姓均摆设着“香宴”,迎接“仙皇佛”,一直到将范增像送回亚父庙,举行祭拜,……。2010年,“范增庙会”被列入台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庙前有一座石拱桥,它重建于民国十四年(1925)。如今它的作用也仅仅是方便百姓去亚父庙祭拜。




-道蓬岩牮桥

在九遮山里,你会发现一种造型别致的石桥。它由石条相组而成,横跨在溪的两端,它没有石拱桥的弯弓,桥面平缓,线条简洁、舒展。它巧妙地利用力学将石条凑搭而成,当地人称为“牮桥”。
牮,斜着支撑的意思,桥梁专家命名它为“浙江天台弯板三折边拱桥”,是由“八字形三折边拱向弧形”发展而来的。从侧面看,是一个八字形,中间平、两边钭,两边石条钭撑着中间的石梁,呈三个折,两端钭条石与石梁之间,嵌有石榫。也就是这石榫,将桥上的压力横向地分解到桥的两端。对于那些不宽的溪沟来说,这桥是最适合不过了,它取材少,几块石条,桥面宽度,取决于石条的多少,而且它用工少,花钱不多,再就是它牢固,上面的力越大,桥就越坚固。




-牮桥镶嵌的石杵

据专家考证,这种“牮桥”惟有天台独有,因此“牮桥”被载入了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(桥梁卷)》。2011年1月,“九遮山牮桥群”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。被列入省文物保护单位的“牮桥”有七座。九遮溪上有五座,从茶山口进去,依次为同善桥、道篷岩村牮桥、仙渡桥、桐桥村牮桥、明堂村牮桥。另两座在济溪上。王家岙牮桥(永济桥)、济溪桥。其中最长的当属同善桥,它长16.5米,宽2.8米,由五根0.5米宽的条石组成,中间石梁为7.4米;道篷岩村牮桥为15.4米、仙度桥为15.02米、明堂牮桥为12.35米、桐桥牮桥为13.8米,王家岙牮桥(永济桥)为14.4米,最短的为济溪牮桥,长为7米。
现存最古老的牮桥,当属桐桥村牮桥,它建于清末。




-牮桥桥基座

这座桥的设计者是该村一位名叫“何有开”的人。村民至今还在相传,何有开是一名石匠,他在临安做活时,有一天帮主人去晒场收稻谷,剩下最后一箩谷子,两人用扁担抬,扁担却压断了。何有开想,同样扁担,一人挑两箩不断,两人抬一箩要断,这是为什么呢?何有开将扁担放在地上,站上去反复拭压,终于领悟到:若能将长条石也做成扁担式石桥,将石梁斜撑和顶梁石板做弯,岂不可更牢固。于是,他就思考用该方法造石桥,这种桥可以避免石拱桥的高拱,方便行人,而且用料用工节省。于是,他反复在地上画图样,在临安,他试造了第一座“牮桥”。
转年,何有开回到天台桐桥老家,恰逢村前的木桥被洪水冲跨,村民们正商量重建。何有开经过多次测量,决定建造“牮桥”。他在墙上画出曲线,经实测和试算对比,量出尺寸,放出桥样,首创了“悬链线三折拱”,此后,在九遮山四周,相继建造了多座“牮桥”,形成了独特的牮桥群。
在《天台何氏宗谱》中对“何有开”有这样的记载:“号竹芳,才智过人,拨萃超群,排大难,解大纷,行大义,生平精忠,上不怨天下不怨人,直道而行,生于光绪十六年庚寅十月十一日申时……”




-明堂牮桥

光绪十六年,1888年,屈指算来,这座桥的历史约百年。王家岙牮桥建造的设计者为街头镇山头下石匠陈昌宝,明堂村牮桥建造的设计者则是来自于雷峰乡,具体名字不详。
建牮桥的材料要用长石条,大都取自于九遮山的东江村,按长短凿取,然后由众人抬到现场,现场要用树木搭起托架,便于架桥。等桥完工后拆除。
如今,道篷岩桥、明堂桥、桐桥桥仍方便村民去溪对岸田地劳作,同善桥、仙渡桥已经被身边的公路桥所代替。
在夕阳余辉下,九遮溪上的“牮桥”更显得显得古朴而灵巧,它挺直的身躯,流畅的造型,凝聚着九遮山百姓的智慧和创新精神。
插件设计:zasq.net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 ( Q群816270601 )

GMT+8, 2024-6-30 18:27 , Processed in 0.667023 second(s), 46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