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 逝去的永不再来 回顾30年前在巴黎的情景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cooldaddy    时间: 2019-5-1 07:33
标题: 逝去的永不再来 回顾30年前在巴黎的情景
巴黎圣母院大火,燃烧起我对30年前的记忆,那时候的巴黎见不到中国游客,我的衣着打扮尽管也不算老土,都是在欧洲买的,今天看来似乎已经过时。其实去巴黎圣母院之前看过雨果的小说,也看过电影,当时是非常入迷的,特别是对迷人的吉普赛女郎艾斯米拉达过目难忘,对阿基摩多的善良也是耿耿于怀,对红衣主教的虚伪和世俗偏见特别憎恨。但是去巴黎圣母院并不是冲着电影和小说去的,而是对西方宗教文化和巴黎圣母院的哥特式建筑而去。
这就是30年前留下的身影,我去巴黎只携带了这个包,随身替换衣服,轻装上路。
所有照片都是机械相机所拍,色彩不怎么好,通过电脑扫描才得以和网友分享,估计很少有中国网友能拿出30年前的巴黎圣母院旧照了。
这是第一次去罗浮宫,也是第一次去巴黎所拍,1989年。去巴黎罗浮宫远比去圣母院激情渴望,那是我梦寐以求看到的文化海洋,每件收藏都让我流连忘返。当时在那里结识了罗浮宫讲解员,他陪同我参观,并作解释,还替我拍了这张像。
20年前我去法国最多,差不多将假期都花费在法国,上图是我第二次去巴黎,去了凡尔赛宫。是和我弟弟一起去,还去了巴黎迪斯尼。
这是我第三次,也许是第四次去的巴黎,那时候我去意大利,西班牙都要经过巴黎,二十年前在欧洲旅游从不坐飞机,都是汽车和火车。去Normandi和Bretagne,去Chamonix和Provence都要经过巴黎,所以巴黎去了不止10次。去法国的原因除了旅游,喜欢那里的文化历史和自然风景,美食和美女帅哥之外,那就是为了练习法语口语,我那时候正在学法语,比利时虽然也能练习口语,由于比利时人的英语太好,往往说了一半,就开始说英语了。法国不同,法国人不愿意说英语,就逼着我用法语和他们交流,这就是我去法国的另一个理由。到了本世纪初我开始去北非,土耳其,以及非洲国家,南美很早前也去过,但是后来去的南美国家更多,北美当然也去了,美国去了8次。
在巴黎铁塔登高望远。
这张照片是在德国的慕尼黑所拍。身穿衣服还是国内买的牛仔衫套装,很文艺青年的样子。相机是我第一天到慕尼黑买的傻瓜相机,就是那种全自动相机,按快门就行。很多出国人当时都买家用电器,有指标的,国内当时电气很贵,还得凭票供应,只是一般公派考察团员不买相机而已,买手提式录音机和计算器等,那时候的2喇叭和4喇叭录音机是很吃香的。
30年前法兰克福留影,记得当时参观了花卉展览,兴奋不已,是我记忆中最好的一次大型花展,国内的花展那时候还很落后。反正那时候国内和欧洲的差距很大,现在从衣着上看似乎没什么区别了。
这是在德国科隆和当地大学生合影,一起去中餐馆,名字叫北京餐厅吃了饭,还参观了科隆大教堂和博物馆,记得当时住青旅,结识了很多学生。
这已经是第三次去的德国,在新天鹅堡拍的。 1992年在比利时买了尼康机械相机,FX 401单反机,性能和摄影效果相比以前的相机好多了。
这是和我弟弟在德国海德堡留影,他当时在法兰克福,那时候大家都年轻。
记得是1992年的照片,和我弟弟同游海德堡。
这是我1990年拍的德国柏林旁边的城市波茨坦,当时柏林墙刚刚拆掉,从西德,或者说从西柏林可以去东柏林了。亲眼目睹东柏林的经济很差,东西德的社会差距也大,人的素质也相差太多,明显西德人的文化教养要好。上图是波茨坦。
波茨坦大门,1990年所拍。
1990年柏林留影照片。
德累斯顿Deresdon,1990年看到的德累斯顿满目苍夷,好像刚刚经过战争的硝烟炮火,一片灰暗,建筑都是黑乎乎的。
无忧宫Sansouci,波茨坦旁边的皇宫,当时没有游客,记得是免费,只是给人感觉很破烂不堪,现在看网上还要预约,前二年重游柏林,怕太多游客,我都不敢去无忧宫了。
这是莱比锡的易北河,对面是Pilnizi堡,我去了好几次为了拍这张黄昏照片。当时拍照还是很节约的,不肯随便按快门,都是经过反复思考才下决心,是否要拍。现在是数码相机,随便拍,省了不少冲印费,以前拍照可算是奢侈消费,有相机的也不多,包括老外。
往事不堪回首,我的最美好的记忆还是在国外,我在国内的生活就是学校,然后工作,当时的经济条件是难以想象的贫困,年轻一代是无法理解的,旅游几乎没有条件。我的所有旅游经历,我的见识都是在海外得以实现,100多个国家,很多国家我都去了再去,我比法国人更了解法国的自然风景,比意大利更了解意大利,比西班牙人更了解西班牙,我去了4次葡萄牙的阿尔加夫,可能很多葡萄牙人一次还没去过,很多时候我很满足,也很自豪,替中国人争光,替我这个年代的人争光,替我自己争光。






欢迎光临 (http://ftp.zasq.com/~zazww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