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查看: 1791|回复: 1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收起左侧

[转帖] 《满川田纪事》:延续乡愁书写图解乡村情景

[复制链接] [已阅至2楼]

版主勋章 - 版主勋章

 成长值: 48710

灰铜v1_04绿金v1_01蓝铜v1_05蓝铜v2_05红铜v1_01紫铜v1_05绿铜v3_02灰金v1_05蓝银v1_05紫银v1_01绿金v3_01

跳转到指定楼层
楼主
 楼主| 发表于 2016-11-8 20:37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《满川田纪事》:延续乡愁书写图解乡村情景



  传承与超越似乎是当下乡村的母题。 这个过程又谈何容易? 比如满川田的民俗“嬉鱼”的变化,在社会发展中,也是经历了潮起潮落,外界看上去很热闹,但如何更好地传承,却也还需要更多的思考。

  乡村与乡愁是当下学者书写的主题,大有泛滥的趋势。然而,对乡愁的书写常常是简化,欠缺深度的思考,以至于看到的故事大同小异。时下的乡村书写共性太多,这是娱乐时代的文化消解。汪冬莲的《满川田纪事》,在某种程度上是乡愁书写的延续,图解皖南人的乡村情景。

  满川田,是黄山脚下的山村,歙县东部,四面环山,有800多年历史,整个村庄人口近2000人。随着社会潮流的演变,这个村庄也在悄然发生许多变化:婚姻市场的渐变,交通状况的改善,传宗接代观念的瓦解,基础教育的撤并之痛,皖南民居的零落,亲属称呼的流变,传统风俗的遗失,无不是直接指向乡村的变化。满川田从“世外桃源”变得世俗起来,是与这个时代同步的。

  在经历过巨变后的农村何往,农业何为,农民何去?虽然现在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深入的思考,但对乡村生活伦理的细致梳理欠缺,导致对当下的城镇化热存在单方面的叙述。

  乡村变迁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,涉及的不只是利益之争,也还有习俗变迁因素在。不管怎样,在面临着这个变化,我们的思考不应该是只停留在纸上,而是应该深入到当下乡村变化的深处,需要冷思考。

  汪冬莲在叙述不同的满川田人进城的过程,一头进城,一头坚守。但这个无疑是不断舍弃的过程。面临着诸多抉择,比如是出门打工,还是在家做光棍,这种选择看似微小,却对个人生活影响至深。比如女性的进城易、嫁人不易,就说明了进城看似有众多的选择,但可供选择的余地并不太多。这归根结底是个人视野与社会趋势如何结合的问题。我们可以看到,大多数人在进城后,迷失了自我,从而不断寻找人生的定位和方向。这个过程无疑充满了艰辛。

  相比较而言,留守于土地上的人们,面临的是一种全新的选择。然而,坚守家园会赢得什么?却还是一个未知数。这就好像是回归农业,看似美好的事,但却是迷惘的事业,面对生态与化学、农药,又该如何选择?打破既有的框架,让农业回归传统,却也面临着诸多困境。

  传承与超越似乎是当下乡村的母题。这个过程又谈何容易?比如满川田的民俗“嬉鱼”的变化,在社会发展中,也是经历了潮起潮落,外界看上去很热闹,但如何更好地传承,却也还需要更多的思考。这就像时下所说的“工匠精神”不是看口号多响亮,而是实质性上有着怎样的继承与发展。

  作者在序言里说:“历史已经把我们这一代人推向了使命的前沿,我们必须传承农耕文明的遗产,又必须超越前30年农业生产在品质上和投入上的倒退和亏欠……以社区为支撑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,是拯救化学农业即当下中国的主流农业的唯一出路。”

  亦有专家认为,稻作文化孕育了中华文明,却在今天遭遇严重的土壤污染和生态破坏,那么,中华文明将何处去?但不管怎样,传承农耕文明就是要知难而上,这就需要我们对乡村“低首虔心,重新体认”。

  无疑,满川田是中国乡村的一个缩影,它所代表的不只是农耕文明得与失的探讨,更是在探讨乡村未来的可能性,只有不断地实践,乡村的梦想才能够照进现实。

插件设计:zasq.net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
青铜会员 - 等级≥州判

沙发
发表于 2016-11-9 18:35 | 只看该作者
要是能有扫描版就更好了。
管理员已阅至此楼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 ( Q群323389227 )

GMT+8, 2024-12-5 09:39 , Processed in 1.941240 second(s), 5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